思考:动物保护难言乐观的原因

2016-09-05    

 文化传统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 动物保护观念淡薄。古语说, 吃什么补什么。吃胆补胆, 吃肾补肾, 吃血补血, 吃骨头汤补钙。所以大量动物被人们视为食物。许多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不作为食用种类的动物,目前在国内某些地区都被驯养繁殖为肉食动物。甚至有些人是什么稀有吃什么, 什么昂贵吃什么, 国家明令保护的珍贵物种也要吃,而且要吃活的。比如, 蛇胆、熊胆、果子狸等。

经济利益
 
       一些养殖场为了获取动物皮毛大肆繁殖动物甚至从社会上收购流浪动物,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在取皮过程中大量采用残忍的活体取皮手段, 许多药用动物的活体取药、取角和胆汁等等。民间供人娱乐的动物为游人表演, 如果稍不听话, 就遭毒打, 动物们的惨叫、哀嚎, 令观者都胆战心惊。甚至为了防止动物们反抗, 竟然将动物的牙齿、指甲全部拔掉或打断。 
 
对待动物的观念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 我国大部分公众, 动物福利观念的启蒙还相当晚。同时基于我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 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偏低, 一直以来动物被视为人的依附物, 这早已经成了大多数国人的根深蒂固的认同定势, 动物福利根本不能被他们接受。传统观念认为, 家庭饲养的动物目的是为我们提供服务的, 我们是它们的主人, 我们当然有权使用它们、屠宰它们或者关押它们, 别人不能干涉。
 
食客无所不吃的心态
 
       部分国人心中,“吃饱”早已不是考虑的问题,“吃什么新鲜刺激”才是他们的追求。“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水里游的”,无一不能吃,无一不入口。多数食客, 唯一的追求的目标,也不是吃的多、吃的贵,而是“吃没吃过”。一生中,好吃的食客,如果不吃几只猴子、几支熊掌、吃几口鳄鱼,那就不好意思说自己“会 吃”。在国内食客的饕餮大口之下,一些国内野味早已“吃净”,多年来一些珍稀动物日益稀少,食客和猎捕者为一已之欲猖狂盗猎,无一不是围绕“吃”之一字。 在这样的“无什么不吃”、没有什么不敢吃、越珍稀越吃的心态之下,有什么样的底线呢?哪里管他国内的还是“跨境的动物”,是越南的、还是缅甸的呢?
       国内食客云集普洱市江城县,蜂涌到中越边境吃野味,是国内具有特色的“食文化”的反映,也是一个多年来延续的、丑陋的国内食文化的折射,更是直接导致野生动物保护乏力、导致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最重要原因。“无买卖,无杀戮”,多少野生动物是因为食客们的口腹之欲而葬生到猎人的枪下的。
 
30a09e2e8c013b227be1e34335f4abd9.jpg
阅读:【8 点赞:【 赞一下